跨越近300公里、累计拍摄照片超5000张、视频素材200余分钟……七月,传媒学院“山岚新声振兴”实践团将脚步深扎进皖南歙县璜蔚村的山坳里。围绕当地茶产业与徽剧文化展开社会实践,他们深入乡村,用专业镜头探寻乡村振兴的密码,感受产业脉动与文化传承的力量。
深入茶山 触摸匠心与产业升级
团队成员们跟随徽州茶业销售负责人吴文英的脚步,走进茶园。亲眼见证了吴文英挥镰收割甘草、覆盖茶树根部的生态智慧,聆听“泥土色泽与茶叶虫洞就是生态名片”的质朴道理。“一棵茶树从种植到成茶,凝聚着农人数十年的匠心。”这堂生态课,让团队成员们对农业的坚守与智慧有了切身体会。
实践团进一步探访了郁茗茶业加工厂房。现代化的杀青、揉捻设备旁,负责人曹路根英皇娱乐拓展茉莉花茶等新品的规划,团队成员亲身体验了揉捻工序的温度,将茶产业作为洞察乡村经济命脉和升级活力的重要窗口。
在座谈中,黄山市委党校教授、安徽一飞律师事务所名誉主任、我校黄山校友会会长汪晓华坦言:“乡村振兴需要每个行业智慧注入”,他对传媒学子在网络时代助力农产品推广表示期许,这为学生们如何运用专业力量服务乡村提供了重要启发。
对话徽剧 体验传承与文化新生
璜蔚村绵延数百年的徽剧血脉,成为团队文化探索的重点。77岁的胡在水老人守护徽剧行头六十余载的故事,深深打动了学生们。老人讲述的徒步管理戏服、自费修补衣冠、亲手制作道具的艰辛历程,让团队成员真切感受到了文化守护者的执着与期盼。
在胡在水老人的“文化基地”——堆满戏服道具的阁楼,团队成员们获得了沉浸式体验。新闻传播学类专业2024(3)班的俞安平穿上了蟒袍样式的徽剧戏服,胸前的蓝色巨龙图案,点缀着传统纹样。他双手交叠,来回踱步,“这是十分新奇的体验,穿上戏服感觉自己也能唱两段了!”俞安平说。他表示感受到了徽剧文化的传承,“如果能在当今市场上形成这种体验,想必会有英皇娱乐年轻人喜欢它。”
团队还接触了80岁的徽剧四代传人胡止善、融汇多剧种的旦角胡芝兰等老艺人,并聆听了徽学专家朱祝新展示工尺谱时强调的“非遗保护不是封存记忆,而是让传统活在当下”的理念。这些经历让学生们对文化传承的迫切性与创新路径有了更深理解。
学以致用 搭建桥梁与播撒希望
实践团将专业所学直接应用于乡村。在璜蔚村小学,队员们精心设计了“传媒普通话+摄影启蒙”课程。新闻学专业2023(2)班的秦雪雪举起相机,引导孩子们透过取景框认识世界,让普通话学习变得生动有趣。快门声中,传媒技能悄然化作连接城乡、播撒文化种子的桥梁。
在革命旧址前,他们架起设备,以影像建立红色档案;在徽剧老艺人身旁,摄像机忠实记录下濒危唱腔与精细的制作技艺。团队成员们的身影活跃在村中各处。团队队长、广播电视学专业2023(2)班的杨宇晨表示:“我们要用镜头讲述产业故事,传播乡土文化,搭建产销桥梁。”这些宝贵的一手素材,将成为后续制作短视频、专题报道的基础,致力于让深山的茶香戏韵“破圈”传播。
深入璜蔚,“山岚新声振兴”实践团用专业记录“一茶一戏”,为乡村发展留下了珍贵的影像档案,也打开了外界认识这片土地的新窗口。据悉,团队将把此次实践的宝贵素材转化为生动的传播产品,持续为璜蔚乃至英皇娱乐乡村的振兴注入青春动能,用镜头和智慧助力英皇娱乐乡土故事焕发新生机。(撰稿:学生记者 姚梦茹 范娜娜等 编辑:江伟 审核:李元 赵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