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学校召开校地合作工作专班会议。校党委书记李福华,校长彭凤莲,校党委常委、副校长肖新,校党委常委张红飞出席会议。工作专班成员和各学院行政负责人参加会议。
李福华在总结讲话中强调,要深化开放办学和合作与交流,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当前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使命愈发重要,学校要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推进校地合作,充分利用学校平台资源,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业的沟通联动,将校地合作作为学校深度转型创新的重要抓手。他指出,校地合作要注重三个“更加”。更加注重主动谋划。学校层面要加强顶层设计,积极对接地方“十五五”发展规划,将学校发展融入地方建设大局,要主动走进政府、企业,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难,找准校地合作的切入点,形成示范效应。更加注重压力传导。目前部分学院在合作推进中存在发展不平衡、压力传导不到位的问题,各学院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将校地合作成效纳入教师考核,激发教师参与合作的积极性。更加注重品牌打造。将学校的特色优势与地方需求结合,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校地合作品牌,鼓励各学院挖掘自身特色,通过品牌化、项目化推动校地合作向纵深发展。对于校地合作中的难点问题,相关部门要主动作为,加强协调。同时,各学院也要增强法律意识,规范合作流程,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和经费及时到账。
彭凤莲强调,要抢抓暑期黄金期,加速项目落地实施。暑期是校地合作的关键时期,各学院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加快推进项目落地。要对上半年已对接的项目进行全面梳理,明确时间表、路线图,确保项目按计划推进。对于正在洽谈的项目,要加大沟通力度,争取早日签约;对于已签约的项目,要加快实施进度,确保质量和效益。要激发教师动能,夯实校地合作基础。教师是校地合作的主体,要充分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各学院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将校地合作成效纳入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对在合作中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要扎根基层一线,积小胜为大胜。小项目也能孕育大口碑,各学院要树立“小项目、大作为”的理念,坚持高标准完成每一个项目,积累信任和口碑。要拓展合作渠道,培育发展新增长点。各学院要根据形势变化,及时调整合作方向,拓展合作渠道。
肖新指出,校地合作工作成效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发展大局,各学院、各部门要强化责任担当,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与会人员围绕校地合作进行了充分交流。工作专班成员和各学院行政负责人汇报了校地合作上半年工作总结和暑期重点工作计划以及下半年工作安排。(撰稿:张圆圆 摄影、编辑:江伟 审核:李晨婕 赵丽丽)